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十一章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张彦放下了手中的密电,拿起了有关马尾海战的战报,对于庆贺的内容直接被他跳了过去,倒是最后损失汇报张彦看了很久,一直没说话。

“万岁爷?咋们赢了您该高兴才对啊”一旁的太监小心说道

“哎”张彦叹了口气,汇报中并没有阵亡将士的名单,但他知道必是极其惨烈,为了这难得的胜利大清士兵付出的可不会只是字面上的东西。“让户部把抚恤金加倍吧”他轻声说道。

“喳!”

“你等等!还是让礼部侍郎斌儒和李中堂来一趟吧”张彦叫回了太监说道。

“喳!”太监恭敬的鞠了个躬这才离开。

“这件事要好好筹办,说不定大有文章可做”张彦轻声嘀咕着。

七月二十日,光绪帝下诏,扩建位于北京广安门内大街北侧大报国慈仁寺(即报国寺),并将马尾海战牺牲将领士兵牌位放入,规定凡为国牺牲者皆为烈士,家属由朝廷抚恤,而烈士牌位皆入寺受后人瞻仰,定期祭奠忠魂,慰藉英烈之功。而民间,由于张彦的幕后推手,开始出现了歌颂英烈的各种剧本和小说。为了扩大影响面并照顾到大部分不认字的人群,开始出现了模仿西方的白话话剧和连环画,获得了远超预期的良好反响。由此开始了大清的爱国主义教育热潮,国家的概念开始初入人心。

在十九世纪末期,绝大部分的中国人并没有国家的概念,还停留在在朝廷即国家甚至“朕即国家”的概念之上。张彦之所以要进行爱国的教育,就是为了让众人形成“国家”这一观念。在中国,虽然先秦的孟子已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念,但实际上秦汉以来的二千余年中,爱国即是忠君,忠君亦即爱国,君主与国家在观念上还是混淆不清的。直到西方思想传入之后,中国人对国家、政府(朝廷)、君主的概念才逐渐形成清晰的现代认识,这其中第一人当推梁启超,他是在经历戊戌变法失败流亡海外的痛苦之后,才获得这种认识的。梁启超指出,中国之所以积弱,根源之一就在于国人不能正确区分国家与朝廷的概念,以致爱国心没有用在正确的地方。国家是什么?朝廷又是什么?“今夫国家者,全国人之公产也。朝廷者,一姓之私业也。国家之运祚甚长,而一姓之兴替甚短。国家之面积甚大,而一姓之位置甚微。”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唐虞夏商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宋元明清,“此皆朝名也,而非国名也”。从殷族的商、姬族的周,到嬴氏的秦、刘氏的汉、李氏的唐、赵氏的宋、朱氏的明,还有蒙古人的元、满人的清,它们都是一族一姓的朝廷,而不是国家,都是一族一姓的私业,而非全体中国人的公产。然而,中国人常常将国家与朝廷混为一谈,梁启超认为,这是中国人的大患。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