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梁漱溟与邹平乡村建设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外侵内战,中国农村经济萧条、民生凋敝的状况日益严重。一批有识之士纷纷为救活中国农村而加紧奔波,代表人物包括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等。他们或注重农业技术传播,或致力于地方自治和政权建设,或着力于农民文化教育,或强调经济、政治、道德三者并举,殊途同归,旨在为破败的中国农村寻一条出路,史称“乡村建设运动”。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数山东邹平、河北定县、江苏无锡、昆山四地,尤以1931—1937年间梁漱溟主持的邹平实验最具影响。

梁漱溟(1893―1988),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作为“最后的儒家”,梁漱溟在儒学传统面临崩溃的局面下仍深刻地挖掘和高扬中国儒家理念的精华,并试图通过乡村建设将其变为现实。乡村建设运动的开展是其运用儒家文化拯救中国农村的实际行动。

乡村建设运动的缘起

梁漱溟之所以致力于乡村建设运动,并在1931年出版其一书,将其思想理论化,且在现实中积极实践,是基于他对中国社会的独到认识。

梁漱溟认为,中国社会是“以乡村为基础,并以乡村为主体的”,但近代以来,由于中国农村屡遭天灾**,已破败不堪,“所以中国近百年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乡村破坏史。”梁漱溟的分析的确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有关数据表明,1924—1937年间,占总农户3。11%%u7684地主占有土地41。47%%uff0c6。38%%u7684富农占有土地19。09%%uff0c24。02%%u7684中农占有土地25。87%%uff0c而61。4%%u7684贫雇农则只有20。77%%u7684土地。土地的高度集中使大部分农民流离失所,农村经济日趋破产,农村社会动荡不安。乡村破坏的严重现实引起了梁漱溟等的高度关注,对其破坏原因的认识又使他采取改良的建设办法,来拯救乡村,并希望通过乡村建设来拯救整个中国,正如梁漱溟所言:“乡村建设运动实是图谋中国社会积极建设的运动。”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