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正文 第75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毛虎生挖渠的时候,附近的燕国高平(今菏泽市巨野县)太守徐翻举郡投降。

郗超又跑来献计:“清水入河后逆流而上,航行困难。我们干脆屯兵济水一带,沿途控制漕运。待粮草充裕了,明年夏天再进兵。”两次献计看似矛盾,实则都为了保障军队有足够的粮秣。石城十仞汤池百步,无粟不能守,带甲百万亦不可攻。粮草,是攻守的基础。

可是,桓温再次摇头。

此番孤军深入,并非为了收复青兖故土。桓温渴望一次辉煌的胜利,但不愿打持久战。时间耽搁长了,燕国得以集结北方的兵力,晋军恐怕师出无功。另外朝敌众多,桓温也不愿长期待在前线。大司马固持己见,带兵北上逆济水向西。船队前后相连,长达数百里。

六月底,桓温过济北、济阴、濮阳,抵达陈留郡的黄墟(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黄墟原名黄城,因战火成为废墟故叫黄墟,有史书误写作黄垆。黄墟之地,居然埋伏着一支燕军。

燕国征讨大都督、抚军将军、下邳王慕容厉,在此等候多时了。

自打桓温入境,燕国定下避实就虚的方针。慕容忠莽撞,一战成擒;太傅慕容评遂撤出青兖部队,收缩主力。待晋国舟师沿河而上,慕容评派出多支部队渡过济水。假使桓温上岸,燕军两岸夹攻;倘若晋军留在船上,燕军则远远防卫,安心等待船队箭尽粮绝的那一刻。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