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正文 第3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日期:2011-01-06 23:35:36

十、关于李自成在山东的统治

任何一位学者的研究都不免打上时代的烙印,主要研究活动都处在“农民起义进步论”氛围下的顾诚先生当然也不能例外,因此他的一些结论也未免失之偏颇。譬如“自从明末以来,山东一省地方性的农民起义连绵不断,明朝廷的统治已经很不稳固。大顺政权接管该省后,由于实行免赋政策,派遣的官员奉公守法,吏治严明,受到当地贫苦百姓的拥护”就不是很经得起推敲。李自成在“流贼”时代就很少在山东一带作战。占据秦楚作为根据地之后又很快沿着秦-晋-畿北这一基本路线攻灭明廷,就连在畿南和河南都未建立有效稳固的统治,怎么可能有效接收更在东面且明朝统治稳固(因此李自成兵临北京之事还有大臣劝威宗从陆路南迁)的山东?确实有史料表明李自成宣传了“不纳粮”的“免赋政策”,但随着队伍的壮大,接收明朝官府和王府以及为数不多的富户的钱粮财产已经不可能维持其庞大的军政开支,因此采取了基本上属于“余粮收集制”的方式筹集军粮。至于“派遣的官员奉公守法,吏治严明,受到当地贫苦百姓的拥护”云云,更是无视李自成因腐败而迅速在北京败亡的事实。

十一、 “义军”或是“地头蛇”

将明清之际乱世中各地出现的小股武装硬区分为“义军”或是“地头蛇”之类的“地主武装”是一种僵化的二元史观指导下得出的结论。在大势尚不明确的情况下,此类武装的性质不可能是“非黑即白”的,其可能是流民自发组织,可能是地方士绅或者退职官员组织;其目的或在于保境安民,或在于争夺生存空间,或在于抵抗外来力量;其作战对象可能是明、清、顺的任何一方,甚至朝秦暮楚、降叛不定都是正常的。在这个问题上,姚雪垠在小说《李自成》中的视角反而更为接近当时的真实情况。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